公婆過世!大伯哥提議「春節在他家聚餐」 大家都沉默 老伴「背後做了一件事」家庭越來越和睦幸福
老伴開始分頭給姑姐和小叔子做工作。
老伴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回憶小時候大哥對他們的照顧和愛護,訴說父母對兄弟姊妹和睦相處的期盼,老伴說:「雖然平時各有各的脾氣,難免有點小摩擦,但都不是什麼大事。真遇到啥事了,還是兄弟姊妹們最親,啥也不如一母同胞的親情長啊,咱可不能讓外人看了笑話。」
老伴還和小叔子商量,這麼多人吃飯,光讓大伯哥一家準備也是個大工程,我們兩家每家帶幾個菜過去。
Advertisements
在老伴背後的調節下,這事兒就這麼定了下來。
那年的大年初六,吃過早飯,老伴便拿上一大塊羊肉,豬蹄,還有一小桶自己煮好的餚肉,去了大伯哥家。
大嫂正不急不慢地剁著肉餡兒準備包餃子,其它的還啥都沒準備呢。
我趕忙洗了手跟大嫂忙活著包餃子,洗洗切切。老伴則支起大鐵鍋燉上羊肉,用高壓鍋燉上紅燒豬蹄,然後就開始忙活著煎炸燉炒。
Advertisements
到了十點多,大伯哥兒子兒媳也領著孩子回來了。很快,小叔子一家也帶了倆菜過來了,二姑姐兩口子和兒子兒媳帶著孫女也陸續來了。
熱熱鬧鬧一屋子人,一張桌子坐不下。大伯哥抬出家裡那張大圓桌,又擺上一張八仙桌,男人們在大圓桌上吃飯喝酒,女人們則在八仙桌上吃。大家一邊吃著飯,一邊聊著今年的收成,明年的打算,時而慢聲細語,時而吹吹牛開個玩笑。
吃完飯,老伴又吆喝著打牌。我們這兒過年時候親朋好友常會坐一塊打保皇或夠級,不玩錢的,就是純粹的消遣。以前公公婆婆在的時候,大家各種忙活,沒時間坐下來打牌,因此這個提議得到大家的一致響應。一大家子人開了兩三桌,有下場打的,有觀戰的,牌甩地啪啪響,好不熱鬧。
那天大家都很開心,一直玩到下午天擦黑,才又吃了餃子各自回家了。
Advertisements
大家都走了,我和老伴又返回來,幫著大伯哥兩口子把屋子和一大堆碗盤都收拾乾淨,回到家都八點多了。
我累得渾身散了架一般,埋怨老伴給自己攬了個「好」活,明明是好幾家人在大伯哥家聚,出錢出力最多,最累的卻是我倆。
Advertisements
老伴說:「兄弟姊妹間不能計較這麼多,一家人里總得有個人不怕吃虧,多承擔一些,才能長久地相處下去,只要兄弟姊妹們在一塊高高興興的,咱花點錢出點力也值。你看今天氣氛多好。」
我白他一眼不再說話。其實我也知道勸不了他,也只是說幾句發發牢騷罷了。
第二年,我們兩口子照例早早過去幫忙,卻發現大哥家兒子兒媳早就已經回來了,小兩口正幫著大伯哥兩口子一起忙活著呢。小叔子兩口子也比去年到得早了些,妯娌也忙洗了手過來幫忙。
他們老徐家這一點不錯,男人都顧家,會做飯。因此男人們負責整「硬菜」,他們幾個說好各自做一道自己的拿手菜,而我們幾個女人則幫著洗洗切切,打打下手。
一時間並不寬敞的屋子裡忙碌熱鬧起來,似乎又回到了公婆在的時候。
Advertisements
就這樣又過了兩年,我兒子志明和小叔子家兒子志浩也先後結了婚。至此,老伴他們兄弟姊妹四個,晚輩都成家立業了。大侄子(大伯哥兒子)志洪便提議說,父輩們年齡都大了,以後就交給他們晚輩來張羅,他作為晚輩中的老大哥,應當帶頭接過這個擔子。
志明和志浩聽了,也趕忙表態說,他們三個應當一起承擔,聽從老大哥指揮。
Advertisements
看到晚輩們感情越來越好,並且開始懂得擔起責任,我們當然高興,也樂得把擔子交給他們。
當時有人提議說去飯店吃,也有人覺得去飯店吃雖然省事,但不如在家裡熱鬧溫馨。最終,大家還是決定維持現在的狀態,在大伯哥家聚。
只不過,忙碌的變成了他們幾個晚輩,照例是男人們負責下廚,女人打下手。我們這些「老傢伙」就負責坐那兒喝茶聊天,偶爾給幫個忙。
第二年開始,那幾個孩子做出來的菜已經很像樣了,三對小夫妻分工合作,忙忙碌碌半上午,整出兩大桌子菜,色香味俱全,比我們老一輩做得可好多了。
眨眼間,今年已經是家庭聚會的第七年了。老伴老兄弟姊妹四個,沒有因為老人的離去而疏遠了,反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早些年那些雞毛蒜皮的小矛盾都淡了,大家越來越融洽。
孩子們也處得越來越好。他們堂兄弟三個,加上二姑姐家的外甥,平時隔三差五也會約著聚一下,誰家有啥事都會相互幫忙,出錢出力都不計較。
現在就連村裡人也羨慕地說我們這個大家庭很團結。
現在看來,老伴說的是對的。一個家庭要想和睦,大家都斤斤計較肯定是不行的,總要有一個人大度包容些,帶動大家團結凝聚起來,大家庭才會越來越和睦、興旺。
希望我們這個傳統能一直保持下去,希望我們家族越來越興旺。
文章參考: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