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名「19歲寡婦」想改嫁遭全村反對,她寫了25個字到官府,縣官看後「揮筆寫下一字判詞」:嫁!

正瓜田李下,當嫁不當嫁?

按現在的看法,其實這就是一首打油詩,雖然從遣詞上來看沒有任何高級的字眼,但卻字字講到了點子上。首句「豆蔻」年華的說法出自杜牧的《贈別》,杜牧的原句是「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可見這位才女年紀尚輕(後來有歷史傳該女子才19歲),這是其要改嫁的原因之一。「失偶孀寡」點明自己的現狀。


Advertisements

最妙的接下來的一句「翁尚壯,叔已大」,這話寫得相當有意思,翻譯成現代話就是:翁公尚值壯年,丈夫的弟弟也已經長大成人。這就有些尷尬了。古人是很忌諱男女授受不親的,《禮記》中有規定「嫂叔不通向」。曹植在《君子行》一詩中也說道「嫂叔不親授,長幼不比肩」,可見古人對這嫂叔之間的關係是很敏感的。這位才女提出的這兩點,都是無法迴避的事實。所以她要改嫁並非對先夫不忠,而是為了讓夫家不受流言蜚語的困擾,這是其要改嫁的原因之二。


第三行,才女直接拋出了自己的疑問。「瓜田李下」這個成語也出自曹植的《君子行》,如今天她的情況正是很容易被疑心的瓜田李下。在場眾人讀完她這打油詩,個個都點頭讃同她再嫁。縣官見此狀,也只能當即判她可再嫁。

Advertisements


因為一首這樣的打油詩,才女贏得了自己追求幸福的權利,令人會心一笑。可惜這只是史書上的一段個例記載而已,對於古代大多數女子來說,苦守才是她們生活的全部。一座座看起來挺威風的貞節牌坊下,埋葬了多少女子的青春,這樣想想我們現在確實是幸福的。這首才女改嫁打油詩大家覺得寫得怎麼樣?歡迎討論。


Advertisements

回首頁

2/2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