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有救了?82歲老翁「靠最新手術」2天後認出女兒 大小便能自理「還每天打籃球」 

  • 2025-05-22 12:11

「老人家,您叫什麼名字?」時隔近八個月,82歲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楊銅脫口而出,在場的人發出了一陣驚嘆!去年9月21日術前問診,楊銅還想不起來自己的名字、年齡以及有幾個孩子。此次複診,他有意識拿小紙條,記下醫生的名字與電話,「說明他內心知道自己生過病,有人幫他解決病痛,他心懷感恩。」楊嵐分析道。

她在受訪時直言,毫不猶豫帶父親做這個手術,因為她覺得,「一個人沒有尊嚴地活在這個世上,是痛苦的。爸爸是自發捐贈遺體的人,一定不希望自己像行屍走肉。」變化在陸續發生,術後第51天,父親能睡整晚的覺了;第63天,能大小便自理;第103天起,開始每天打籃球…「三分靠手術,七分靠家屬照護」,這是楊嵐貼身照護的心得。在她看來,對於阿茲海默症患者,家人的照顧與護理、甚至比手術和藥物更重要。

去年9月,確診阿茲海默症四年多,楊銅的病情進展到中重度階段,不認識家人、大小便失禁,晚上頻繁起來,一家人都睡不好。朋友的一通電話讓楊嵐得知,可以透過手術治療阿茲海默症。次日,她馬上回到老家貴州,「如果手術能有一線機會,我都願意去試一下。」楊嵐清楚地記得,手術安排在9月30日,做完手術48小時候,楊銅能認出女兒,術後三天,楊銅可以生活半自理,早上醒來第一句話是「我要刷牙。」此前,他已一年多沒有主動刷牙。

但好轉跡象持續不長,術後一周左右,楊銅又回到了術前狀態,「中間還出現了螺旋式下降(重症)」。不過楊嵐相信醫生、沒有放棄,繼續貼身照護父親。轉折出現在術後第51天,楊銅終於能睡一整晚的覺。楊嵐母親感慨道:「多麼希望這是日常啊。」楊嵐將這個特殊的節點形容為「奇蹟的開始」。

術後第63天,楊銅恢復了大小便自理;第100天,他在女兒的鼓勵下,拿著蓮蓬頭自己淋浴;第103天,他開始打籃球。「這是場景激發記憶的開始。」楊嵐回憶,年輕時父親在學校當教師,經常打比賽,因此形成了肌肉記憶。術後第103天,父親看到外孫在打籃球,但總投不進,便脫下外套上場教外孫打。

在照護的過程中,楊嵐將自己的角色定位為「爸爸的生活教練」。她目睹父親患病後,尊嚴被一點點奪去,每天都承受打擊,但不願讓親人知道,所以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楊嵐所做的,是不停將父親從「小黑屋」拉出來,讓他曬太陽、打籃球、打麻將、寫書法、做家務…總之,她有意識地給父親找事做,引導他回歸日常生活,試圖讓他感受到「我還活著」。

看到父親在疊衣服時,楊嵐本準備叫他吃早餐,卻不忍心打擾,做家務也是幫助他訓練和恢復認知的一種方式。此外,手術後的楊銅,還記起了如何打麻將,撿起了這項術前因遺忘、而被擱置兩個月的休閒活動。楊嵐始終認為,麻將只是讓父親心情愉悅的一種方式,輸贏並不重要,關鍵是不要打擊他的積極性。同樣的道理,對於父親寫書法的愛好,不論他寫得好壞,楊嵐堅持讓父親寫。

雖然父親相比從前、有所改善,仍處於生活半自理狀態,只是照護難度減少。看著父親反覆按開關、依舊未亮,楊嵐感覺心疼,她等父親來回嘗試5分鐘後,才把連接總電源的插頭插入插座,一邊耐心地說:「爸爸你看,插這個。」每當遇到這種情形,作為「生活教練」的楊嵐,不會第一時間指正父親,「需要他慢慢消化一下,然後我才在合適時出現。」

她深有體會的一點是,對待阿茲海默症患者,不能一味糾正常人眼中的「錯誤」,而要試圖理解和對話。「他的認知在另一個空間,如果你能理解他那個空間,就可以跟他對話、引導他,讓他每天像個人活著。」楊嵐把父親術後每天的變化記錄下來,發在社群帳號,儼然成為一本雲端護理日記,目前已經更新到術後第229天。

一些患者家屬看到後,會給她私訊或留言詢問。為了便於交流,楊嵐在多個平台都建立了患者家屬交流群,目前各平台的群成員,共1萬多人。同時,為了解答網友的疑惑,每當父親睡覺或者打籃球時,她會開直播跟家屬們互動,「希望幫到更多的阿茲海默症家屬,希望這些患者能像爸爸一樣。」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是其中部分家庭的真實寫照。尤其對於中重度患者而言,讓他們有尊嚴地活著,是家屬們共同的心願。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的出現,給患者及其照護者們、帶來了新希望。正如楊嵐所稱,「手術後,我爸爸大小便自理,尊嚴守住了;晚上能睡覺,我們全家人都輕鬆了。」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英文縮寫為LVA)是一種創新的顯微外科手術,由浙江省人民醫院手外科原主任、杭州求是醫院院長謝慶平首創,最初用於治療淋巴水腫,後來用於阿茲海默症治療。

該手術透過在頸部建立淋巴管與靜脈之間的吻合,改善大腦淋巴液的引流,減輕大腦內毒素和廢物的積累,從而緩解阿茲海默症症狀。手術的患者,術後雙側頸部各有一道疤痕。不過,該手術目前在醫學界仍面臨著爭議,手術效果、機制與臨床證據等都是爭議焦點。LVA手術在不同的醫院和不同的患者身上的效果,存在一定差異。部分患者存在術後短期內效果明顯,後期會出現波動、甚至反彈的情況。

對此,該術式的首創者謝慶平、受訪時表示,相對於藥物治療無效的狀況,對於LVA手術目前存在的不同醫院的治療效果差異爭議,要客觀看待。它有希望改善部分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狀態,減緩病人的病情進程,減輕病人家屬的痛苦。至於部分患者的術後反彈,他指出,這並非手術的必然結果,而是一種個體化現象,由患者個性、手術醫生技術水平、手術方式的差異等多因素引起。

其中,一位安徽的患者做完手術後,情緒逐漸穩定,脾氣暴躁越來越少,睡眠品質也在逐步改善。不過,另一位50多歲就發病、至今已十幾年的患者,術後效果未達到預期。提到效果為何因人而異時,廖建明坦言,目前仍無法確定。實際上,臨床證據不足,是LVA手術尚未得到廣泛承認的原因之一。「目前還沒有建立有效的多中心臨床試驗,因此沒有切實可靠的證據來證明(其效果)。」

「目前認為LVA手術還處於探索階段。」結合該手術現狀,廖建明提醒,如果患者或其家屬有手術意願,最好選擇專業的診療機構,先到神經內科進行規範診療。如果確實口服藥物無效,再考慮手術。他始終認為,阿茲海默症在神經內科的專業範疇內。即使他本人所在的神經外科,也只是神經內科的輔助。神經內科有規範、專業的診療資質,能正確進行認知功能評分。

參考來源:今日頭條

Click to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