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養你多不容易嗎?」多少父母,正在拿「付出感」壓迫小孩:別再要求子女同等回報

!!注意!!
此文章未上線!更新前請確認文章狀態!

父母們總是用盡全力想給孩子最好的,但是他們真的需要那些嗎?又或者這一切反而對他們來說是個負擔呢?

付出感,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所付出和犧牲的補償心理,付出感越強,越希望收到相應的回報。

Advertisements

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總是帶著付出感來養育孩子。


一、父母付出感越強,孩子心理負擔越重

很多父母喜歡對孩子抱怨生活的苦,訴說自己的不容易,或是出於教育的目的,刻意讓孩子產生一種愧疚感,來讓孩子順從、懂事。

「我每天起早摸黑送你去上補習班,你考這麼點分數對得起誰?」、「我含辛茹苦把你撫養大,你就這麼跟我說話?」、「你知道我和你爸掙點錢多累嗎?你還要買這麼貴的玩具。」


雖然父母話裡沒說,但是同時會給孩子傳達出這樣的意思:

Advertisements

「賺錢很難」、「你是累贅」、「我們這麼不容易,你還要這麼不懂事?」、「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就該聽我的話」


很多時候,孩子很難對父母的訴說感同身受,只會產生強烈的不安、焦慮與內疚。

有人說:家庭教育中,有兩種極可怕的東西,叫做付出感與犧牲感。

父母潛意識裡認為孩子虧欠自己,當這種感覺傳達給孩子,孩子隨之產生的就是愧疚感以及安全感的嚴重缺失。

孩子的本性都是愛父母的,當他們感受到父母的負面情緒時,會自然而然地把這些情緒歸咎於自己身上,認為都是自己的錯。


孩子隨後就漸漸學著忍耐、懂事、不斷壓抑自己的需求,難以建立起完善的自我:

「雖然我很喜歡那個玩具,但是爸爸媽媽已經很辛苦了,我不該跟他們要。」

孩子背著重重的包袱,當自己表現不夠好時,產生的愧疚感更強烈:

Advertisements

「爸爸媽媽為我做了這麼多,我還考得這麼差,我對不起他們。」

孩子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自我價值感越來越低,越是難以全身心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二、父母付出感越強,自己越不快樂

養育孩子,原本可以是一件快樂的事:

「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欣賞他在這個過程中的點滴變化,享受親子相伴、共同成長的時光,這些多麼有意義。」


可是有很多父母卻把生養孩子變成了一件功利的事情:我為孩子付出,孩子就必須回報我,不然就是對不起我。」

這種付出感一旦產生,就很容易心理失衡,因為付出純粹是父母的個人選擇,但是孩子的回報卻由不得父母來決定,有很大的不確定因素。

因此那些感到自己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的父母,心理失衡,就會怨氣衝天,管理不好情緒的,容易把怨氣都撒在孩子身上。

父母怨氣越重,孩子越想逃離,親子關係也越來越差,對父母本身和孩子,都是一種傷害。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