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才知道!59歲到65歲這6年是「晚年寒冬」的開始 需要:提前做好準備
有這樣一個說法:人活到某個歲數,總會遇到一些坎兒,是很難過的。
比如,人到了多少歲,會突然一下子老去;人到了多少歲,會很容易面臨生老病死。
其實對於老人而言,59歲到65歲這幾年,是不太容易度過的。
這個階段,人往往開始退休,然後步入真正的老年時代。未來遇到的挑戰,需要提前做好準備才好。
Advertisements
01 健康上的挑戰
幾乎所有老人,都會把健康放在第一的位置上。
畢竟歲月不饒人,哪怕是身體再好,經過一輩子的損耗,總是會有些虧空。
很多老人,都逃不過晚年的各種疾病。
所以說,到了59歲往後,多關注身體,多管理自己,才能提高自己的晚年生活質量。
我父母居住的小區,臨近一個公園,平時他們就在裡面散步鍛煉。
然而,公園裡真正堅持鍛煉的人,只有那麼幾個。大多數老人,還是傾向於坐一坐、打打牌、聊聊天。
其實,如果他們能夠堅持鍛煉,都會對身體不錯。
還有的老人,經過接觸後得知,他們有各種基礎病,但是卻害怕吃藥,總是逃避。
其實,這也很容易延誤病情,最後導致一發不可收拾。
其實老年人在健康方面,把握好幾個關鍵環節,對自己更好。
Advertisements
第一,找到準確的信息來源。比如平時掌握的醫學知識,都是從哪裡來的。
不要隨便相信某個個例,而要看很成熟的醫學知識。
第二,正確服藥。
第三,調整自己的飲食作息,堅持鍛煉。
Advertisements
02 心理上的挑戰
其實人到了59歲,大多數人就開始告別職場了。
離開工作環境,固然是輕鬆了不少,再也不用起早貪黑打工了。
但是由此帶來的問題,也不少。
比如收入下降,長日無聊導致的心裡難受,等等。
如何平穩度過這段時光,也是很有技巧的。
我記得我父親,剛剛從崗位上退下來時,每日在家裡抓耳撓腮,整個人無所適從。
後來經過好長時間的摸索,終於給自己找了幾個興趣愛好,開始打發時間了。
根據我的觀察,他如果沒事做的時候,就很浮躁,脾氣很大。估計他心裡也很難受。
人是無法無所事事的。退休後的大段時光,是需要合理安排的。
你要是想賺錢,那就繼續找份不累的工作干著。
你要是想運動了,就選一些輕鬆不累的項目,不要累著自己。
或者上個老年大學,排遣一下孤獨,也未嘗不可。
Advertisements
總之,不要閑著,否則很容易心理崩潰。
03 金錢上的挑戰
多數人在退休之後,都會迎來收入下滑。
畢竟,退休後不幹活,那自然是收入低了。
Advertisements
這個時候,老人往往還要面臨子女的求學、買房等開支,日子會非常緊張。
所以說,如果還遠未到59歲,那就儘早準備好。
如果已經到了59歲,那就節約開支,不要衝動消費。
畢竟,接下來你用錢的地方,還非常多。
我父親的幾個同事,雖然都退休了。按理說,應該安度晚年了。
但是這幾個人,都很寵自己的兒子。明知道自己經濟條件不足,還非要給兒子買很大面積的房子,很高級的車子。
最後導致自己退休金緊緊巴巴,積蓄也用掉了不少,難受極了。
這就是典型的衝動消費,不為長遠打算。
人到晚年,賺錢能力不比從前,錢要省著點花。
多花點在營養健康上,少花點在那些沒用的臉面上。
那些東西就是一時痛快,但卻給自己造成財務風險。真的沒必要。
你說對嗎?
文章參考:今日頭條
「一別永別」是人生常態!人老了「兄弟姐妹」逐一過世時 你就會明白三個道理
在展開話題之前,說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個叫孫悅的女孩,老家在湖南永順。父母在深圳落腳之後,一家人隨遷到深圳。
2007年10月9日晚,在南山區開包子鋪的爸爸孫海洋發現四歲的兒子孫卓被拐了。之後,一家人開啟了找人的模式。
一個好端端的家庭,變得支離破碎。這一幕,讓孫悅不知所措。
時間一晃就過了十四年。在警方的幫助下,孫卓失而復得。
孫卓回家那天,作為姐姐的孫悅遠在新加坡讀研。
接通了視頻電話,孫悅說:「我是姐姐......」她忽然發現,自己泣不成聲,想好的話,怎麼也說不出口。
或許,唯有眼淚,才能證明姐弟倆的真情。
回到現實生活,我們的情感,就像迪克牛仔唱的那樣:「有多少愛可以重來,有多少人願意等待,當懂得珍惜以後歸來,卻不知那份愛會不會還在......」
時光如白駒過隙,父母過世後,兄弟姐妹都老了。
可悲的是,有的兄弟姐妹,借著父母過世的機會,就徹底斷交了。他們並不知道,親情極少有機會——失而復得。不是誰離家出走半生那麼簡單。
一別永別,是人生的常態,再無奈,也要接受。
再往後,我們更好了,看著兄弟姐妹逐一過世。此刻,看看家庭的各種關係,手足的親情,你一定會發現以下幾個真相。
01
爭什麼?爭來的都會失去。
古時候的皇帝,被稱為「萬歲爺」。可是他們只有幾十歲,活一百年都難。秦始皇派人去找長生不老葯,但是葯還沒有找到,人就已經離去了。
生死是一種歸途。就像詩人說的:「死如秋葉之靜美。」
安靜地離開,才是最佳的活法。如果你和兄弟姐妹吵鬧,說明你沒有活明白,不知道錢財是身外之物的大道理。
我的大伯母,大半生在農村,因此很希望自己能住大房子。祖母過世後,大伯母一定要獨佔祖輩的房子。
可是,大伯母不願意花一分錢。她認為,自己照顧了祖母兩個月,拿到房子也是應該的。
因為房子的分配問題,一家人鬧得不歡而散。
劇情的轉折點,出現在五年前——大伯母要帶孫子,隨著兒女進城定居。
清明節的時候,親戚們去掃墓。大伯母也在其中,她看到老房子的瓦片被風吹走了,牆壁上有了青苔,嘆息了一句:「哎,房子估計要倒了吧。」
一句話,惹人落淚,也讓所有的人釋然了。
一家人都進城了,房子荒蕪了,門口的菜地也有了野草。矛盾的焦點,早已灰飛煙滅。
你過世之後,從祖輩身上爭來的東西,還有什麼價值呢?人生的最後,不過是三丈土,或者更小吧。
學會不爭,兄弟姐妹的感情,就順多了。如果大家都願意付出,還能常常聚一聚,誰請客吃飯,都行。
02
吵什麼?到頭來都會和解。
有一句很扎心的話:「見一面,少一面。」
如果每一次見面,都吵嘴,那麼見面就沒有意義了,反而會加速感情的惡化。
古人勸導我們:「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都是要入土為安的人了,還說什麼硬氣的話呢?多說一說祝福吧,給後輩留下好的印象,給活著的人更多機會。
在某平台,看過一個小視頻。
九十多歲的姐姐,去看望八十多歲的弟弟。
弟弟躺在病床上,早已不能說話。旁邊的兒子,哭著說:「爸,姑姑來看你了。」
姐姐笑了,說:「沒什麼,我也要走了......」
病入膏肓,不能言語。這就是人生最後的時光。或者,談笑風生,安然走過人生的最後一分鐘。
反正,你「說一句,就少一句」,壓根就沒有吵架的力量,也沒有必要。
從小到大,兄弟姐妹都吃了不少苦,也見證了彼此的成長;從大到老,都有鬧翻過,但終究是小事,比不上生死的大事。
03
恨什麼?傷害的都是自己。
卓別林說過:「我們不願意彼此仇恨、鄙視,這世界容得下所有的人,土地是肥沃的,它能養活所有的人。生活的道路是自由美好的,可是我們迷了路。」
卓別林的父親,37歲就過世了。年幼的他,為了生活,當花童,去理髮店做小工。
1903年,哥哥西德尼出海歸來,鼓勵卓別林,去倫敦「毛遂自薦」。很快,卓別林得到了《偵探福爾摩斯》中的一個角色。
顯然,生活困頓時,鼓勵和幫助一定要超越仇恨,才能慢慢崛起。
當我們到了人生最後的歲月,如果還要去恨誰,就是糊塗,就是給兒女留下一個悲劇——帶著仇恨去面對親人。
一代人的「恨」,在任何時代,都不是遺產。唯有愛,才能持久不息,讓家庭持續興旺。
每個人都知道,家風很重要。可是為什麼你自己容不下大家庭、卻要兒女們容得下你呢?人活著的一天,就要言傳身教一天。
你對親人的態度,就是兒女對親人的態度。別知道太晚。
認真想一想,不管兄弟姐妹對你多差,也會在某一個時間段里,善待過你。滴水之恩,也是恩,放大了,就是家風。
04
孟子說過:「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
一輩子太短,如果你珍惜感情,就會活得很幸福,如果你破壞了感情,就會活得很難過。
相信你和我一樣,期待「安度晚年」。既然是這樣,就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吧,過去的怨氣,過去了就算了。
趁兄弟姐妹還健在,打個電話,問候一句;喝杯酒,吃頓飯,青菜蘿蔔也有家鄉的味道;帶著兒女,去叔叔姑姑家看看,雖然給不了什麼,但緣分還在。
孫悅說:「失去弟弟的家庭,就像癌症病人。現在,癌症終於治癒了。弟弟找回來了,是我23年來最光明的一件事。」
藉助孫悅家的「手足情深」,你就順水推舟,去和兄弟姐妹擁抱一次,去治癒自己的內心世界,主動跨過內心的溝溝坎坎。
生命不能重來,但是健在的人,會再一次相愛,一次又一次相愛。
作者:布衣粗食。
文章參考: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