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恩圖報!朋友「51年前雪中送炭」讓他永生難忘 花半輩子回報「最後結局好催淚」

一位老先生,銘記了友人的恩情,在50多年後終於得以回報!


日前,一輛私家車從淳安縣千島湖鎮出發駛往桐廬縣分水鎮,車上坐著91歲的老人江榮坤和他的老伴方如秀。開車的是江榮坤的小兒子江一飛,這次出行,是為了幫父親了卻一個積壓了半個世紀的心願。

這件事沒解決掉我一輩子都放不下這個心結

Advertisements

「我爸爸心情很激動的,一大早就催著我趕緊出發了。」江一飛說,父親還特地準備了兩條真空包裝的千島湖野生魚,要送給闊別50餘年的老朋友。

一小時的車程裡,江榮坤沒怎麼說話,一直望著窗外。但江一飛看得出來,父親心頭百感交集。

「這件事沒解決掉,我一輩子都放不下這個心結。」這是江榮坤經常會跟子女們提起的話,他的心結,是51年前的一筆「欠款」。

江榮坤是淳安本地人,1949年,他參軍入伍,踏上了軍旅生涯。1951年,他接到人民警察錄取通知書,一做就是11年。

1962年5月,江榮坤全家遷到淳安臨岐,江榮坤從軍時曾在賀城待過一段時間,那時他從一位紹興的染布師傅那裡學了染布手藝,來到臨岐梅口公社後,他便靠著這門手藝,辦起了一家染布作坊。

Advertisements

由於技術過硬、服務周到,江家染坊生意火爆。

過了兩年,江榮坤攜妻兒搬到了文昌鎮文昌村,他自己設計圖紙,將原始的染坊改裝成半機械化染坊,比手工操作功效提高了八倍;還買了一輛永久牌加重自行車,走街串巷收購和送貨,生意越來越紅火。

「那時候自行車已經算是比較先進的交通工具了,一般家庭還買不到。」江一飛說,父親很會動腦筋,經過半機械化改造,染坊的效率提高,收入也隨之增加,每一捆80千克重的白粗布染成藏青色或者黑色,可以獲得40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71元)的勞動報酬。

因為肯動腦、手藝好,江榮坤還和同行楊永祥成了朋友。

朋友雪中送炭的20塊人民幣(約新台幣85元)老人惦記了一輩子

Advertisements

楊永祥在桐廬縣染料廠工作,當時,他正為染布操作上的問題頭疼:有幾次染出的布從染缸裡拉出,見風色變,竟然起了皺紋。

有一回他正好和江榮坤遇上,聊起這個問題,江榮坤倒也不藏技,很大方地跟他分享了自己的「秘訣」——用純鹼水攪拌均勻,這樣出缸的布猛力一拉,挺括、漂亮,賣相很好。

楊永祥回去一試,果然有效,兩人自此結為朋友,時不時會通信,聊聊彼此的工作、生活、家庭等。

1965年,淳安流行穿草黃、草綠衣褲,一時間,草黃、草綠布匹供不應求。江榮坤瞅准這個「風口」,馬上託人買來專業書籍,經過不斷搭配、反覆試驗,最後,只有他和另一家國營染坊技術、質量過關,承攬了全縣所有草黃、草綠布匹的生意。

生意紅火,染布工資也翻了一番,手頭漸漸充裕,江榮坤便想在文昌安個家。

Advertisements

夫妻倆白天用雙輪車拉黃泥、木頭、瓦片,晚上借著月光在溪灘裡扛石頭,先後花了600多塊人民幣(約新台幣2569元),終於把房子建好落成。

那時候,600元人民幣(約新台幣2569元)可是筆不小的花費。

1969年,就在一家人告別工棚、入住新房之際,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因為布料需求量日益增大,染布用的染料發生了緊缺。

當時,染料先滿足國營和集體染布廠,個體戶只能分配一點點。沒有染料,就沒辦法繼續生產,焦灼之時,江榮坤想到了好友楊永祥。

楊永祥聽說後,二話不說,想辦法幫他買來了2.5公斤染料,還主動墊付了20元人民幣(約新台幣85元)的貨款。

這2.5公斤染料解了江榮坤的燃眉之急。雖然沒有打欠條,但這20塊錢人民幣(約新台幣85元),江榮坤一直惦記著,要找時間還給楊永祥。

「但那時候剛造好房子,加上染坊運作需求,手頭確實緊張,一時半會沒能還上。」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